科技书写清水之“魅”
——记全球最大浅色清水混凝土综合体建筑技术攻关
近日,由中建三局成都公司承建的全球最大浅色清水混凝土综合体建筑——成都来福士广场整体落成。这座由“建筑思想家”斯蒂文·霍尔设计的建筑,是继北京央视大厦之后的又一力作,有着新颖的理念、独特的造型、庞大的体量。这座大悬挑、大孔洞、不规则立面、复杂空间定位、异型钢结构、现今为止最高的清水混凝土建筑,无不演绎着地标建筑的传奇。
为了美好蓝图的实现
对于来福士项目来讲,2009年11月10日是值得铭记的一天。来自清华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建筑业协会、中建三局等国内知名高校和大型科研单位、施工单位的12位专家一致同意采用中建三局成都公司白水泥配置浅色清水混凝土的方案,并以公司提供的QD—8配比为基准改进实施。
殊不知,早在2007年7月,凯德置地即委托中建三局进行浅色清水混凝土试验研究。中建三局成都公司、商品混凝土公司以及总承包公司共有60余人参与试验研究,前后历时两年多,制作了大小清水样板300余块,总体量达300余立方米。项目技术人员马不停蹄,东赴安徽、西进重庆、南下昆明、北上京城,从水泥厂家的筛选、原材选型,到添加剂的使用、白水泥的配比,再到背负数百公斤的清水试块寻求鉴定。年轻的技术员们分工协作、不辞劳苦,最终在抗腐性、色调与建造成本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赢得了业主认可。
2009年7月24日,来福士广场工程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实现了第一项“第一”:第一块清水混凝土样板新鲜出炉。大规模的浅色清水混凝土施工,在成都乃至全国都称得上首屈一指。的确,项目技术人员针对浅色清水混凝土所要求具备的力学性能、耐久性、抗收缩性等重难点,进行多次试验、反复对比,研发试制了表面平整光滑、色泽均匀、具有饰面效果的浅色清水混凝土。随后,项目立即行动,设立规模更大的大型钢结构与清水混凝土样板墙,研究截面尺寸、钢结构尺寸、钢筋与模板配比,模拟施工现场具有代表性的、施工难度大的分部工程,进行全方位“实战演习”。
缩短梦想与现实的距离
样板引路、方案定型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为了将美好蓝图付诸实施,艰苦的征程上洒下了科技人员辛勤的汗水。
2009年10月29日,来福士广场工程浅色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实现了第二项“第一”:项目第一批清水混凝土由蓝图浇筑成实体。工程技术人员聚集在地下三层,当揭开神秘面纱般的芬兰维萨板时,浅色清水混凝土露出光洁迷人的“胴体”:一面剪力墙、四根独立柱及挂板、梁,浇筑方量为300余立方米,饰面清水混凝土面积250平方米,柱头采用平头缝处理方式,接缝偏差为0.8毫米,表面无色差。第一次清水混凝土实体浇筑完美成功。
结果令人满意,过程实为不易。为了缩小施工缝错台的误差,2毫米的距离让技术人员颇费周折。维萨板厚重且不易吊装,怎样才能拼接牢靠不漏浆?项目部未雨绸缪,设立专门的钢框木模加工厂,对照图纸量身订做,除了采用标准模板外,在梁、柱等部位需对维萨模板进行必要的切割处理。为了取得最好的边缘效果,甚至要沿表面木纹方向切割。模板四周采用型钢包边,型钢四角采用焊接连接,型钢与模板之间采用螺栓连接,模板验收出厂时加工精度控制在1毫米以内。项目部通过技术攻关,采用新型穿墙螺杆,既保证了模板安装牢靠,又不在剪力墙上留下对拉螺杆的孔眼,使混凝土表面更加光滑美观。
在这个过程中,还“衍生”出好几项堪称业内第一的新成果:复杂构件清水模板体系设计通过专家论证,新型一次性高强螺栓及端头配套夹具体系研发和运用成功。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施工过程中,总有意想不到的细节和意外需要处理,这考验着技术人员的心智和耐力。
面对复杂的浅色型钢清水混凝土组合结构,工人往往对钢筋下料及绑扎束手无策,有的甚至知难而退,一度为清水混凝土施工造成不利局面。面临这种情况,项目经理马卫华与劳务公司紧急磋商,鼓励参与清水混凝土施工工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要求作业工人必须进行实名制管理,固化使用,在机、财、料生产要素配备上给予特殊照顾。同时,技术部门加大培训宣贯力度,在制度上规范行为。
经过技术人员与作业工人的齐力配合,2010年3月31日,项目浅色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领域实现了第三项“第一”:第一根清水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斜撑浇筑成功!拆模结果混凝土表面平整,颜色均匀,达到清水混凝土标准。斜撑自密实混凝土的成功浇筑,拉开了浅色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序幕,来福士广场项目吹响了冲锋的号角。
而今这座国内首例、国际罕见的超高清水混凝土建筑已然傲立在西蜀之都,“身披”多项荣誉:3项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工法。白色饰面清水混凝土及清水混凝土无明缝、无孔眼施工技术科研课题创新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中国建筑在神州大地的又一座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