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桌面 您好,东莞预拌混凝土协会!

行业信息

干湿砂浆再博弈 投资砂浆需谨慎

发布时间:2014-10-20 16:28被阅览数:来源: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协会
翻开人类建筑技术的发展史,新材料的出现,总是推动建筑、装饰及施工体系更加完善。砂浆的种类、生产方式和应用技术的发展,不仅反映了材料本身的更新,更折射出建筑设计、结构、施工、装饰乃至建筑理念的进步历程。

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下,在发展散装水泥和建筑节能政策的促进下,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预拌砂浆”脱颖而出。这种新型建筑材料为提升建筑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综合利用资源、推广绿色建筑提供了重要保证,是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

预拌砂浆是指在专业工厂进行配料和混合而生产的商品化砂浆。用预拌砂浆替代传统砂浆,表面上看只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实质上是砂浆设计、生产、质量、物流体系、施工技术和应用范围的重大突破,是施工现代化和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建材的重要手段,从观念到技术都是一场新的革命。

预拌砂浆分为湿拌砂浆和干拌砂浆,湿拌砂浆主要包括湿拌砌筑砂浆、湿拌抹灰砂浆、湿拌地面砂浆。干拌砂浆分为普通干拌砂浆和特种干拌砂浆,普通干拌砂浆主要有干拌砌筑砂浆、干拌抹灰砂浆、干拌地面砂浆。特种砂浆基本都是干拌砂浆,包括防水砂浆、界面处理砂浆、保温体系砂浆、瓷砖粘贴和填缝砂浆、自流平砂浆、饰面砂浆、防火砂浆、石膏基砂浆及基础设施所需的修补、加固、灌浆、压浆类技术砂浆。

我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引进预拌砂浆技术,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国外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国内预拌砂浆市场开始成长。历经萌芽期、导入期、发展期到深化期,在发展散装水泥、建筑节能和大气污染治理为主的政策推动下,预拌砂浆已成长为一个生气勃勃的产业。

2013年,全国干拌砂浆总产能达到26146万吨,企业4000多家,砂浆移动筒仓24912个,砂浆专用运输车2856辆,背罐车359辆,2013年总产量5949万吨。

但2013年全国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平均产能发挥率仅为22.8%。数据显示2013年预拌砂浆共使用水泥1621.38万吨,仅占全国水泥销量的0.67%,与发达国家10%~15%的水泥用量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每年全国房建类砂浆总用量约在3.5亿吨,砂浆预拌率仅为17%,还有83%,约2.9亿吨仍然是现场水泥、砂子配置的传统现拌砂浆。

“三多三少”是目前行业的特点,即“产能多、产量少;小厂多、大厂少;产品多、品牌少”。2013年,工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土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委、证监委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产业〔2013〕16号)。《意见》第二款第三条第三段对水泥企业明确要求“在做强做大主业的基础上兼并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优化物流配送,整合发展预拌砂浆、商品混凝土及建筑预制构件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国发〔2013〕30号)中“第三部分 发挥政府带动作用,引领社会资金投入节能环保工程建设”的第五段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推动建筑工业化”。

巨大的发展潜力、广阔的市场空间、宏大的社会效益吸引了原本兴趣不大的大型建材集团和投资商。金隅、中材、山水、冀东等众多水泥集团以及宝钢集团、东方雨虹、深圳卓宝、立邦涂料、晋能集团等等纷纷将预拌砂浆列入发展日程,相应的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等以各自不同的大手笔进入到砂浆设备领域。预拌砂浆,再次成为建材领域的投资热点。

但这一波投资热点与2003年的保温砂浆、2007年的普通砂浆引发的投资热不同。当时预拌砂浆行业的基本概念和行业意识都没有形成,投资商以中小老板为主,行业整体尚处于推广期,而到了2013年,全国干拌砂浆总产能已经达到了建筑市场砂浆需求总量的70%,不算众多的政府令、部门文件、标准规程,仅从政策的最高级别——已有16个省市人大出台了散装水泥(预拌砂浆)条例,基本建立了完整的政策和技术保障体系,行业步入到发展深化期,面临的问题、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已具备了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基础。

可以预计的是,大型企业和实力投资商的关注,必将通过不断的兼并、收购,提高行业集中度,促进行业向着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彻底改变现阶段业内企业“小而多,多而乱”的局面。

汹涌的投资浪潮难免泥沙俱下。“干拌”还是“湿拌”就是其中最大的纠结。

从发展历程看,德国、日本等最早发展预拌砂浆的国家,目前湿拌砂浆的份额不超过预拌砂浆总量的12%,而且基本都是地坪砂浆。中国预拌砂浆行业从1982年诞生的821的腻子起算,已走过32年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普通砂浆发展初期,即2007年六部局砂浆“禁现”文件出台前,干湿砂浆之争实际上已由市场做出了选择。最先起步的上海、北京、天津无一例外的都是湿拌先行,再到干湿并举,最终过渡到干拌砂浆,湿拌砂浆从发展初期一半以上的比例降低到现在8%左右,其他如常州、成都、西安等先行城市通过不低于2年的调研,最终都选择了干拌砂浆的发展路线。

目前仅存的以湿拌为主的砂浆体系在广东。深圳市主流是湿拌,广州市的干湿比例基本是1:1。主要原因是这两个城市的混凝土搅拌站产能大大过剩,同时本地的砂源质量较好,但综合产运用的要求,这种模式不具备复制性。

作为水硬性胶凝材料,水泥加水后就会固化。通过外加剂延长水泥砂浆的开放时间,如同压抑一个孩子的成长,其后果可想而知。技术的进步已经可以缓凝72小时,甚至更多,但这得付出成本、管理乃至质量的代价。

湿拌砂浆适合大面积同时施工同种材料,其优势是投资低,混凝土搅拌站现有的设备即可生产。湿拌砂浆的主要劣势是:

1.生产环节:砂浆要求“稠度”,如果是利用混凝土搅拌站来生产湿拌砂浆,在原材料选择及级配、设备配料精度、阀门灵敏度、微量外加剂等都难以保障。即使专业的湿拌砂浆站,也不适合生产黏度较高的砂浆,因此湿拌砂浆品种单一,无法供应特种砂浆,其利润和再扩展的空间有限,同时单线年产量达不到政府的备案标准,投资风险大、回报少。干拌砂浆厂能生产各类砂浆以满足客户需求,不受设备限制。虽然湿砂烘干会带来10~12元/吨的成本,但烘干的成本仅在物流环节中就可以冲抵。同时普通砂浆大部分都是使用固废利用的机制砂,不存在烘干,而且可以享受税收减免政策。

2.物流环节:每吨湿拌砂浆中含有170~190公斤的水,比干拌砂浆多出15%运输量,该部分生产所需的电耗、运输所需的油耗都是增加的成本。其供货方式是“少量多次”,大大增加运输车的数量,而且次数的增加还受限于交通管制,不可避免的“大车送小料”时供应方还可能亏本。湿拌砂浆要修建砂浆池,做不到密闭存放,给添加假冒伪劣材料提供了可能。同时,砂浆施工分散面广,施工现场又存在诸多的可变因素,到期用不完的砂浆按规矩就会造成浪费,加水或水泥后重新用在工程上又会埋伏事故隐患。

3.施工环节:湿拌砂浆施工组织难度大,工程质量难以把控。以砌筑砂浆为例,每平方米砌体使用砂浆约0.064立方米,实际施工中用量更少,一车8立方米的砂浆,可砌筑砌体125立方米,以200毫米厚墙体为例折合墙体面积为625平方米,因此,需要同时集中大量的人力(约70多人)、物力同时进行施工,增加了组织管理难度和安全风险。湿拌砂浆在作业前,基本上还需要加水进行二次搅拌,才能实现充分水化,质量控制的难度加大。目前湿拌砂浆开放时间多设计为24小时,按《建筑砂浆基本性能试验方法标准》(JGJ70-2009)规定:“在测定湿拌砂浆的凝结时间时,时间间隔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如可定为受检砂浆预测凝结时间的1/4、1/2、3/4等来测定,当接近凝结时间时改为每15分钟测定一次”。实际上按此标准配置的人员和技术条件都不具备,这为最终的建筑质量带来隐患。干拌砂浆现用现搅,不存在这个问题。

从实际应用的情况看,处于目前施工模式和现有技术条件下,湿拌砂浆相对干拌砂浆会大大增加政府监管难度、物流成本和施工组织难度,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低于干拌砂浆。湿拌砂浆只能充当辅助产品的角色,是混凝土搅拌站延伸产品链、脱身混凝土行业恶性竞争的一个过渡性产品。投资商早晚会回归到干拌砂浆的方向,北京建工混凝土搅拌站就是一个实例。

此外,住宅产业化也是行业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在产业政策的有力推动下,预制构件的发展必将加速,万科已经提出要做零抹灰零砌筑的装配式住宅,那么,预拌砂浆何去何从,需要投资商认真思考。


 

 

[责任编辑:admin]

版权所有©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协会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龙路下桥银门街1号建筑之家二楼
电话:0769-22084399    传真:0769-22621806 E-mail:drca@163.com
粤ICP备05132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