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刚刚走过的2015年,感到这是中国混凝土产能规模达到历史峰值的一年,是多年来各种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的一年,是企业饱尝前些年粗放、野蛮、任性生长苦酒的一年,是全行业冷暖自知的一年,是失望与期望、绝望与希望并行的一年。让我们扫描和刷屏2015年中国混凝土行业的十大聚焦面。
1价值面
混凝土是构建工业大国的核心基础材料之一,2015年,混凝土行业重要的产业价值正在被社会广泛认知。中国是世界上混凝土生产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与混凝土紧密相关联的产业如中国水泥、中国砂石骨料、中国外加剂、中国矿物掺和料和中国混凝土机械设备等产能规模均居世界之首。
混凝土是构建工业大国的核心基础材料之一,它对全球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已产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各类建筑物与构筑物大都是用混凝土构建,楼宇、道路、高铁、地铁、桥梁、管道、机场……按照结构体积计算,80%以上材料都由混凝土构成,混凝土已经在宏观与细节上,深入渗透进每一个人的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预制混凝土与预拌混凝土的销售额占建材工业的20%左右,2014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产业年销售额超过一万亿元,达到10400万元,成为中国建材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的产业。2015年,混凝土产业依然延续了这种态势。
2015年,我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将25亿吨的水泥和120亿吨的砂石(天然砂、机制砂)以及近20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等转化成安全、质优、耐久的各种水泥制品与预拌混凝土。到目前为止,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中的管桩、水泥管道、混凝土预制构件、预拌混凝土、装饰混凝土、电杆、硅酸钙板等产业规模与产能规模均列全球之首。在市场需求导向下的敢于创新使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获得了骄人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与中国力量。
2015年,混凝土在高铁建设、大型水利、超高层建筑中的表现尤其引人注目。
2015年1月14日,经过12年艰苦建设,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全面建成通水。这是一条现代的地下“大运河”,其实就是一条用混凝土与钢铁砌筑的连接南北大地的新动脉。在10多年的建设中,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U形输水渡槽工程——中线湍河渡槽工程;国内穿越大江大河最大的输水隧洞——中线穿黄河隧洞工程;世界规模最大的U形输水渡槽工程——湍河渡槽工程;世界首次大管径输水隧洞近距离穿越地铁下部工程——北京段西四环暗涵工程等。南水北调河南、河北、天津、北京段输水工程使用了几百公里的PCCP管道,保证了南水北调最后1公里安全到位。
在我国超高层建筑建设中,混凝土也有诸多亮点。目前,我国建成或已封顶的超高层建筑达3103座,数量居世界第一。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混凝土产业功不可没。2015年9月8日,天津117大厦创下的混凝土实际泵送高度吉尼斯世界纪录——621米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混凝土行业在超高层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领域的综合水平已跻身世界一流。
在今后的发展中,预拌混凝土在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上还会承担更多使命,这也将是混凝土行业产业价值再提升的又一个支撑点。
2基本面
2015年,混凝土产量下滑、需求萎缩、产能过剩,除几个特大城市外,预拌混凝土的产能利用率普遍在30%左右,同时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全年创下了产能增幅新低、产能利用率新低、产品价格新低以及企业应收账款新高的“一高三低”。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应收账款累计数为1918.1亿元,2014年为2335.6亿元,累计增长417.5亿元。资深专业人士预计,2015年预拌混凝土行业的企业累计应收账款已超过4000亿元。
受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大环境影响,预拌混凝土企业普遍陷入发展困局,部分商品混凝土企业产量骤减,关停企业大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中国商品混凝土产量为1亿5292万立方米,同比下降0.94%,收入也出现近10余年最低增幅。混凝土在前三季度继续了部分产品需求下降、全行业利润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时,新的资源利用退税政策及营改增等税收政策使得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受到多重巨大压力,行业产能过剩、产业集中度低、应收账款高居不下的常态问题无明显改善。很多企业表示,2015年以来企业经营承受了比往年更大的压力。
统计数据亦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往年出现大幅下滑,截至9月末,投资同比增长回落至10.3%,较上半年再次下降1.1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尽管仍保持18.1%的增速,但与前两年相比也出现了较大降幅;房地产开发投资更是出现了除2009年以外近10余年的最低增速;建筑业新开工面积保持同比负增长。预拌混凝土市场竞争愈加惨烈,产品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生产线闲置率逐步增大,部分优良企业也步入市场盈利与亏损的边际,出现潜亏的企业更不在少数,更有部分企业铤而走险,以质量来保盈利,无异于饮鸩止渴。2015年1——8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生产增速已大幅下滑至历史低位。从区域看,东部地区生产大省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北京、辽宁产量增速集体跳水;中部地区生产大省河南、湖南、湖北、安徽产量保持增长;西部地区生产大省(直辖市)四川、重庆、贵州、广西、陕西产量保持增长;虽然中、西部地区混凝土产量仍在持续增长,但由于东部地区混凝土产量占全国产量比重的42.9%,东部地区产量增速回落致使全国预拌混凝土生产增速呈现断崖式下滑。
3市场面
预拌混凝土市场萧条势必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如重挫预拌混凝土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行业弱势地位进一步被强化,加剧了上下游产业的困顿,价格竞争完全侵蚀了混凝土的质量底线,导致部分混凝土工程中质量乱象丛生,全行业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混凝土行业发展极其不平凡的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全国预拌混凝土产量为7.76亿立方米;2014年全国预拌混凝土产量为15.54亿立方米,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但是比2013年下降了5.6%,为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有史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2015年末,预计全国预拌混凝土产量与2014年大致持平。
从行业规模来看,2010年全国预拌混凝土企业总数约为5500家;2014年,全国预拌混凝土企业总数为8100家,比2010年增长47%;2015年,预计全国混凝土企业总数为8500家,业内一些资深专家分析说,如果算上所谓的“黑站”(“黑站”即没有资质的搅拌站)的话,全国预拌混凝土企业约一万家左右。
5年间,预拌混凝土的产量与行业规模翻了一番,这不能不说其呈现出的是一种粗放而任性的惊人速度。2015年预拌混凝土市场萧条势必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第一,重挫预拌混凝土产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尤其是价格低迷,导致效益持续下行。上半年,中国股市经历了快速的倒V型大起大落,在这次股市巨大的波动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指数表现出比大盘更明显的大涨大落。
第二,困局中的产业普遍缺乏转型升级的实力,行业的弱势地位进一步被强化。轰轰烈烈的大型水泥企业兼并之潮也在混凝土产业的市场疲弱状态前保持低调,甚至偃旗息鼓。据不完全统计,水泥企业兼并混凝土企业的工作大都处在“停摆”状态,有的水泥企业甚至视兼并预拌混凝土企业为陷阱。
第三,加剧了上下游产业的困顿,与预拌混凝土产业关联紧密的水泥、砂石骨料、外加剂、混凝土机械装备、矿物掺和料等产业的市场现状都愈加艰难。如矿物掺和料中最优质的矿渣粉产量从2014年底开始下跌,今年上半年产量跌幅为10%。
第四,在价格低迷的情况下,预拌混凝土企业最拿手的竞争手段依然是价格战。如不少建筑生产现场的混凝土施工人员为加快施工进度,在工地上往混凝土中注水,导致混凝土离析现象严重;明目张胆操作混凝土“阴阳配合比”;原材料以次充好等恶劣行为已是混凝土行业大行其道的“潜规则”。混凝土行业的从业者都知道,“裂缝”是混凝土质量的“癌症”,目前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出现的时间之早、范围之普遍、性质之严重在许多专家学者的从业经历中都很少遇到。
第五,混凝土企业的应收账款量进一步抬升,企业资金紧张。2015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净额5088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为2380亿元,同比增长了16.4%,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60%。企业现金回款减少,增加了企业呆坏帐的风险。
4政策面
近十多年来,预拌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三种力量:市场的力量、新技术的力量、政策的力量。2015年,国家和各级政府出台的多项有关节能建筑、绿色建材、循环经济、大气污染防治等政策,都为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指明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加快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混凝土行业坚定的共识。
2014年年底至2015年,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的若干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促进绿色建材生产和应用行动方案》、《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工业和信息化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国家发改委《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以及多省市颁发的预拌混凝土绿色生产及管理规程等,都清晰明确地为混凝土行业的发展指明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在政策的感召下,2015年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快速推进。一批优秀企业立足绿色发展,坚持绿色生产。何谓混凝土的绿色生产?绿色生产是指混凝土生产全过程的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保护环境基本要求的综合活动,实现混凝土生产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并有效地改善厂区职业健康环境。(1)在“绿色选材”方面:综合利用粉煤灰、矿粉、石灰石粉、锂渣粉、沸石粉、磷渣粉等工业废渣,最大限度地降低水泥用量,达到降低材料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综合效益;利用工业废弃物——尾矿石、石屑作为混凝土骨料,替代部分天然砂石生产混凝土,将其污染降至最低。(2)在“绿色设计”方面:坚持以“耐久性”为核心指标。(3)在“绿色生产”方面:建设环境友好型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4)在“绿色供应”方面:建立预拌科学的管理体系。(5)在“绿色产品”方面:建立耐久性能评估管理体系及环境标志产品管理体系,确保产品性能满足“耐久性”、“环境标志产品”的要求。2015年,国内已有一批混凝土搅拌站达到了绿色发展的要求。
5荣誉面
“十二五”期间,我国多项混凝土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以及建材行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技术成果奖。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其中,立足于混凝土产业的四项科技创新成果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一面旗帜,展示的是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营造的是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褒扬先进的氛围,彰显的是国家的创新能力。混凝土产业如此高规格、大面积地涌现出获奖科技成果,意味着混凝土产业博采互鉴、创新图强的步伐从未停歇,象征着混凝土产业始终以创新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2015年12月13日,在成都举行的中国混凝土行业大会上,3名行业资深专家荣获“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终身贡献奖”,他们是廉慧珍、曹永康、黄士元。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桂玲、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吴德龙、新疆国统管道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川荣获“2015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优秀科技工作者”。
在中国混凝土行业大会上,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吴文贵荣获“2015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杰出企业家”。吴文贵作为领军者,聚势、聚力、聚智、聚心,改写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引领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6企业面
企业是行业发展与进步的主力军,尤其大型企业是产业崛起的中坚力量。这些年行业的发展已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了大型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引领作用。2015年10月,中国预拌混凝土10强企业举行了圆桌会议,这是一次为中国预拌混凝土企业破解困局把脉问计的会议。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10家企业领导首次坐在一起,共同为推动解决全行业面临的那些具有共性的难题和深层次的矛盾,献计献策、达成共识。
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国混凝土行业大会上,宣布了新出炉的“中国预拌混凝土十强企业名单”,这十家企业是: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中建西部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建工材料工程有限公司、华润水泥控股有限公司、唐山冀东混凝土有限公司、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材股份有限公司、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建工新型建材有限公司、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商品混凝土部)。这是中国混凝土行业的旗舰方阵。
7技术面
从传统混凝土的四组分到现代混凝土的六组分,混凝土诸多新性能的产生都得益于新技术的创新。粉体技术、外加剂技术、配合比技术、超高层泵送及大跨度混凝土的制作技术……2015年,高性能混凝土成为新技术的载体。随着高性能混凝土推广应用步伐加快以及两项有关高性能混凝土的标准落地,高性能混凝土已经受到社会的广注。
建筑材料有数十种,但由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推广应用的大宗材料,除了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外,近年来就属高性能混凝土风光最劲。在(国办发2013年1号文)《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的“大力发展绿色建材”章节中,明确提出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安全耐久、节能环保、施工便利的绿色建材。引导高性能混凝土、高强钢的发展利用,到2015年末,标准抗压强度60兆帕以上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的10%。同时大力发展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在(国发2013年41号文)《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中,亦提出“加快制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鼓励依托现有水泥生产线,综合利用废渣发展高标号水泥和满足海洋、港口、核电、隧道等工程需要的特种水泥等新产品。”
关于混凝土的新技术方向,亦有专家进行了预测。其中关注度最高的有10项,它们是:1.轻骨料高强混凝土的应用技术。2.骨料最佳级配和粒形科学评价及对混凝土单方用水量减少的作用。3.如何评价现代混凝土拌和物流变的特性。4.更加合理验收现场拌和物的应用技术及硬化后混凝土结构强度的评价方法。5.克服混凝土构件的脆断、提高混凝土构件的延展性的技术。6.混凝土微结构及其优化的研究。7.按混凝土性能调节功能设计制备的(标准化的)单一或复合的钙质、硅铝质性能调节型矿物掺和料(如矿渣——钢渣、粉煤灰、硅粉、石灰石粉、偏高岭土、煅烧高岭土等)。8.耐久性设计大于100年的混凝土规模化实现技术。9.3D打印应用于免拆模板及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技术。10.计算机在混凝土智能化的应用技术。
8发展面
混凝土的绿色发展一直在拓展其丰富的内涵。2015年末,深圳由于城市渣土堆积如山而夺走几十条人命的恶性事故令世界震惊。科学处置建筑垃圾已成为政府的重要使命。2015年,多种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在混凝土产业中的应用开始升温。2015年上半年,国内首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建筑垃圾资源一体化示范工厂由北京元泰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昌平建成,并通过鉴定验收。工厂的主要资源化产品为再生微粉和高性能再生骨料,通过超粉磨技术,根据建筑废弃物的成分再生的微粉,可以具备不同的性能和应用方向,其中超细微粉可以作为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掺和料。至此,建筑垃圾资源化成为混凝土的绿色发展新的增长点。预拌混凝土产业从掺和料与机制砂两个维度利用工业固废与建筑垃圾,使预拌混凝土成为承接固废资源化最大的产业之一。
2015年8月1日,在中国硅酸盐学会固废分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全国固废处理与生态环境材料制备与应用学术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徐德龙发表了题为《大宗固体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与发展方向》的报告。徐德龙院士谈固废高效资源化时强调了两点,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集约发展;二是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需要新技术与政策的支撑。
同时,徐德龙院士提出了四点建议。1.目前人们解决固废利用问题的思维方式大都是采用典型的西方外科手术治疗方式即脚疼医脚、头疼医头,使得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越串越长,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故障,都会迫使整个生产线停机,影响生产效率,还不能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问题。2.固废的资源化与生态材料制备乃至新型工业领域的生态设计要逐步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转化,要以绿色度、低碳度、循环度三个核心指标来定量化综合衡量其可持续发展程度,实现飞跃。3.要从根本上解决各种固废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必须大力提倡建材、冶金、能量、化工等相关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循环发展。而各行业之间连接技术开发和集约发展的主动性决定着融合的深度。4.政府和各级领导要给予固废处理强大和持久的支持。对于固废不能“废时无人理,宝时无法治”,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固废处理机制,使固废资源化产业持久健康发展。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置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数量大。据专家测算,在每新建1万平方米建筑的建筑施工中会产生500——600吨建筑垃圾,而拆除1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约6000——15000吨建筑垃圾,相当于新建工程的10倍。根据联盟标准《建筑新建、拆除、维修废弃物产生定额》标准测算,仅2015年我国产出的建筑垃圾(含公路翻新维护垃圾)就高达35亿吨。第二,增长快。1990年——2000年,我国建筑垃圾每年递增15.4%,2000——2013年每年递增16.2%,较前10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预计未来10——20年,我国建筑垃圾仍将处于高增长阶段。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用“建筑面积估算法”和“灰色预测模型”对我国未来建筑垃圾产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到2030年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将达到每年73亿吨,比现在增加一倍以上。第三,分布广泛。第四,污染严重。当前建筑垃圾主要采用露天堆放或地下填埋的处置方式,不仅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也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第五,利用率低。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总的资源化利用率不足5%,与发达国家平均80%左右的利用率有很大差距。第六,处置技术落后。
我国目前已在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如下领域:1.公路工程。公路工程数量大、耗用建材多,而建筑垃圾转化的建材产品数量大、质量好,在维修公路,处理公路翻浆、填土、垫层、隔离层、透水层、路基等应用中收到良好的效果。2.铁路工程。建筑垃圾转化的建材产品可以用作铁路的路基材料及路基加固材料。3.建筑施工。建筑垃圾转化的建材产品可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据专家测算,到2020年全国每年至少将产生建筑垃圾51亿吨,若其中80%转化为建材产品,将创造价值1.6万亿元,同时还能减少矿山及河道开采砂石35亿吨以上,增加就业超过122万人,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
9纠结面
对于混凝土行业而言,当下最大的“纠结点”就是国家税务总局今年出台的两项税收政策。
一是“资源综合利用税收退税基点提高到70”以上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对预拌混凝土企业而言,这项政策与以往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废渣使用比例要求由30%提高至70%;二是退税比例由100%降为70%。这两点对预拌混凝土这门对固体废弃物和建筑垃圾消纳量最大的产业之一而言,是一种莫名的打击与伤害。因为从国内的混凝土生产企业而言,即使算上掺合料和砂石骨料两个部分,综合利废能达到70%以上的也屈指可数,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预拌混凝土企业今后将被排除在享受国家“退税”阳光的门外,这对预拌混凝土企业是极其不公平的。
国内不少预拌混凝土企业认为,目前以比例计征资源综合所得税退税不太科学,因为比例要求太高,很难有企业能够达到,甚至有企业为获得退税而进行造假,这达不到政策制定的初衷。还有一些大型预拌混凝土企业建议,由从比例计征改为按利用废渣的总量计征,即用了多少废渣,退税多少,这样比较合理。
二是即将推行的“营改增”税收政策,对混凝土行业也是一记哑拳。目前,我国税法规定,混凝土行业实行的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征收,自2014年7月1日征收率由6%调整为3%。
2015年我国对房地产、建筑、金融行业进行“营改增”后,对混凝土行业影响最大的是按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征收,即一般计税方法的应纳税额,是指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按最理想、比较好、最坏三种情况进行预测,“营改增”后混凝土行业的实际税负率在1.74%——3.89%之间。这一税负水平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1.会随着水泥、外加剂、柴油、粉煤灰等重要原材料的价格、耗量的变化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最敏感是水泥。
2.现阶段,混凝土行业对外采购中,理论上能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税率包括17%、13%、11%、6%、3%。因此,实际税负水平还与混凝土企业税收管理水平、管理力度密切相关,特别是供应商的筛选非常重要。大部分供应商都可以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只有砂石供应商很少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即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但一般能提供或代开3%税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由于砂石成本占混凝土成本的比重较大,需要对砂石供应商进行重点管理和严格筛选。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配件和办公用品采购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营改增”是国家税收改革的方向之一,这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顺应的。但这需要在公平规范有序的环境中实施。对预拌混凝土而言,上游面对两大产业:水泥与砂石骨料。水泥行业属于规范发展,但成百上千的砂石企业集约度差,分散而小微,在与其交易的过程中,很难准确完整地获取相应的税票,而且这种情况是极其普遍的。这就意味着在“营改增”之后,混凝土企业的缴税额度比“营改增”前大幅提高,这对预拌混凝土这门微利的产业来说,会造成实质性的盘剥与不公平。
商混去年7月刚从6%下调至3%,出于政策的稳定,商混行业目前不大可能有大的税率变动。但要实行的“营改增”,对商混行业的影响是不可想像的。出于政策的严肃性和稳定,希冀国家再次调整预拌混凝土行业税率几乎不大可能,只能够被动接受。主要是需要先规范商混行业主要原材料矿山骨料及砂石的营改增问题,否则商混行业主要原材料不能实现进项抵扣,对整个商混行业是不公平的。
也有的预拌混凝土企业提出,如果砂、石行业的“营改增”得不到彻底解决,退而求其次,寄希望于政府(至少同一城市)有关部门严格执行国家“营改增”政策,规范税收行为,对全部预拌混凝土企业一碗水端平。这样,即使砂石行业的营改增问题滞后,对同一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企业相对公平,这对遵纪守法企业也是一种善待与保护。
10思考面
2015年,预拌混凝土企业需要思考的宏观与微观问题很多,但在与行业人士的诸多交谈中感到,不少企业最关心的是资质的存留,而部分专家学者反思最多的是水泥对混凝土质量尤其是耐久性的负面影响。有些资深专家预言,水泥与混凝土两门产业的生产关系已处在改革与再造的前夕。
激起企业对资质存留产生联想的主要是以下几项政策的出台。2015年,住建部发布新版《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最大亮点是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放权。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建筑业发展,2015年10月9日住建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住建部《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关于推动建筑市场统一开放的若干规定》等,再加上国务院徐徐吹来的简政放权的春风,一些企业隐隐感到预拌混凝土企业的资质有了终结的时间表。相信这个问题在近一两年就会有答案。
关于水泥的话题,在预拌混凝土企业与学界也越来越热。2015年,主要集中在以下话题。1.水泥与减水剂相容性不好;2.质量稳定性不好;3.细度太细;4.强度特别是早期强度提高;5.没有长期强度增长的能力;6.熟料的C3S高;7.水泥碱含量高(重点是北方地区);8.出厂水泥温度高;9.水泥化学减缩增加;10.水泥早期水化热增加;11.水泥开裂敏感性增加等。
混凝土行业的部分专家认为,混凝土耐久性越来越差,水泥是重要因素之一。对混凝土耐久性而言,半个世纪来水泥质量发展的方向已是渐行渐远。以往对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很少将水泥质量改进作为内容之一,这是迫切需要改变的。C3A高、C3S高、细度细不是导致混凝土耐久性变差的本质原因;本质原因是早期水化速率高、碱含量高。延续百年的现行水泥标准体系,今天看来已经存在重大缺陷,不能仅作局部的修补,必须重新建立体系框架。目前混凝土行业从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考虑,对水泥行业提出的一些建议,缺乏对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经济成本方面的评估,因此很难受到水泥行业的重视。
水泥与混凝土是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产业链关系,就像麦子与面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几十年来,前有产品短缺,后有市场旺盛,两门产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今后的发展中,二者如何同进,如何共赢,是到了认真思量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推荐
版权所有©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协会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龙路下桥银门街1号建筑之家二楼
电话:0769-22084399 传真:0769-22621806 E-mail:drca@163.com
粤ICP备05132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