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到桌面 您好,东莞预拌混凝土协会!

行业信息

建筑要长寿 光靠监管不够 需推进建筑产业化

发布时间:2016-03-16 17:26被阅览数:来源:未知

最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部分省份的工程项目质量进行了督查,结果让人瞠目:小到墙面起泡、开裂,大到构造柱严重位移,90个督查项目,88个有不同程度的质量问题。

 

建筑质量不仅关系到楼宇寿命,更关系到所有人的起居环境与人身安全,可谓性命攸关。建筑质量失守,确实有监管不力的原因。工程监理常常形同虚设,对施工企业随意变更图纸、偷工减料等情况熟视无睹,即便现场施工与强制性标准相去甚远,也是睁一眼闭一眼。执法人员疲于奔波,全国在建工程项目五六十万个,从业人员超过4500万人,而现在地方执法人员不足5万人,以一敌十,力不能逮。惩处制度不痛不痒,无论是信誉黑名单,还是整改罚款力度,都不足以影响企业的存亡,导致企业违法成本偏低,标准与法规都很难起到震慑作用。因此目前的工程质量监管常常依赖各项治理行动,风头过后一切照旧。

 

然而,延续传统思路,完全依靠强化监管来提高建筑质量,有可能事倍功半。其一,治理行动的常态化与执法队伍的规模化都会大幅提高执法成本;其二,惩处制度强调的是事后监管,很难及时纠偏挽回经济损失;其三,守住工程质量这条生命线,靠的是严谨的设计、严肃的施工与严格的用料,但现场施工确实存在隐蔽性强、突发情况多的客观难题,无论对于工程监理还是执法人员,并不是提高责任心就能完全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说到底,“楼脆脆”“楼歪歪”频现,监管不力只是外因。治病治根儿,打造高品质的百年建筑,还是要依靠转变建筑生产方式,推进建筑产业化。所谓建筑产业化,就是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来造房子。它将施工企业的建筑材料从原先的钢筋、水泥、混凝土升级为一块块工厂预制的建筑构件,所有初期质量控制在工厂流水线上依靠电脑智能控制,从源头杜绝了变更图纸与偷工减料的问题。像搭积木一样的现场施工又大幅降低了现场焊接、盘扣、浇筑的比例,也便于企业实施信息化管理,提升现场监管效率。

 

随着技术的成熟以及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推广建筑产业化不再是个超前概念,但要真正推广开来,还得众人拾柴。一方面,企业不妨算个经济账。对施工企业而言,产业化可节省现场施工的劳动力,大幅减低人工成本;对业主而言,产业化意味着模块化、定制化,不仅便于房屋改造升级,也能大幅提高后期维修的便利性,降低维护成本。随着施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产业化很可能就是企业免遭淘汰的救命草。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给市场添把火。通过减免税收、绿色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搭建全产业链的同时,制定相关标准与质量验收体系,打掉“李鬼”,让真正的产业化建筑在市场上站得直、叫得响、卖得旺。

 

这些年我国高速铁路、跨海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已经在实践产业化,对提升工程质量效果明显。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身边的工地上也不再粉尘扑鼻,噪音隆隆,而在这些工地诞生的建筑都将是可追溯、可拼拆、可信赖的不朽建筑。

[责任编辑:DgrCa1508X]

版权所有©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协会    地址:广东省东莞市莞龙路下桥银门街1号建筑之家二楼
电话:0769-22084399    传真:0769-22621806 E-mail:drca@163.com
粤ICP备051327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