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混凝土集中搅拌实现了混凝土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生产,是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生产的转变,是建筑工程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2003年商务部、公安部、建设部和交通部出台《关于限期禁止在城市城区现场搅拌混凝土的通知》(商改发[2003]341号),中小城市建立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热潮已然来临,业内人士均已看好这个行业。但是任何一个城市能够容纳的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有些小城市只有2~3家就可能达到饱和。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笔者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混凝土搅拌站的管理进行探讨。
1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系统的管理控制 混凝土搅拌站生产系统的管理控制环节包括原材料控制、配合比设计与控制、生产、运输过程的控制、交货检验等各个方面。目前,许多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企业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质量意识淡薄,对混凝土行业和产品没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选择低廉的原材料生产高标号混凝土、设备选择的专业配置不高,计量器具不准确,甚至根本不进行任何检验。把混凝土生产视同于传统的、简单的、一般的建筑材料,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不认真执行规范标准,弄虚作假,以次充好,最终导致各类工程质量事故频发。
1.1原材料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对材料的严格筛选和进厂检验至关重要。
(1)水泥:商品混凝土应以质量稳定,信誉好的大型旋窑水泥为主,且进货时要严格控制散装水泥的入罐温度以不烫手为宜。并依据标准,对进厂的水泥按批复检凝结时间,安定性与强度等指标,不合格的水严禁使用,确保生产所用水泥的质量。
(2)粗细骨料:采用优质的砂石料拌制混凝土,要求符合国家现行砂石标准,虽然优质的砂石料单价有所提高,但混凝土的强度和强度保证率大大提高。因此,在强度和强度保证率相同的情况下,可降低水泥和外加剂组分的用量,使混凝土材料费往往还低于使用劣质砂石料的材料费。
(3)水:拌制商品混凝土一般采用饮用水,若采用非饮用水源应事先或定期检验其是否符合标准。如不符合,尚可通过混凝土试验最后确定是否能用。
(4)外加剂:矿物外加剂的种类有磨细粉煤灰、磨细矿渣、磨细天然沸石和硅灰及其复合物。科学合理掺加矿物掺合料既可以大大降低混凝土的材料成本,又可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外加剂无论是对混凝土的质量还是材料成本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外加剂的选择一定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和成本核算后进行确定。且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对进厂的每一批次都要严格复检,及时与外加剂厂家沟通,以对其减水率和水泥的适应性及时进行调整。另外,外加剂的进厂验收与储存应设专人管理,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生产过程中建立各种记录,严禁外加剂使用上的混淆。需要更换外加剂的品种时,必须将原外加剂储存罐及计量器具内的残留物清理干净。目前所用的膨胀剂多为粉状产品,且掺量较大,采用人工添加时应设专人管理,严格按配合比要求进行添加。
1.2 配合比设计与控制 商品混凝土科学的配比设计是一个混凝土生产企业技术实力的体现。操作人员要贯彻为下一道工序服务的思想,配比设计要考虑到施工现场的难度。所以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应根据工程施工部位的特点及设计对混凝土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进行配比设计 调整,通过试验找出最佳配比,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保证混凝土质量。
商品混凝土的特点是材料的多样化与强度系列化,一般可根据水泥强度等级、粗细骨料粒级、外加剂种类,初步设定若干个适当间隔的水灰比,进行系列配合比试验,根据企业生产控制水平所确定的配制强度选定不同混凝土强度对应的水灰比,调整配合比并试拌。试拌后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满足要求即可作为选定的配合比。在配合比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确保出厂时不离析、不泌水、不粘、不抓底,并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有特殊要求或特种混凝土配合比需专门设计进行试验。为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可在每个工作班对每种混凝土配合比抽取一次混凝土拌合物,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分析试验。
1.3生产、运输过程的控制 技术人员将施工配合比输入搅拌操作控制电脑中,对每一个首次使用的配合比都要进行开盘鉴定,测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并观察其黏聚性、保水性,评定其和易性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则进行调整直至符合要求后由生产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共同签字认可后方可正式搅拌生产。
(1)计量:计量是关键环节,除设备可靠、定期检定外,操作者与质检人员应加强监视,确认输入的配合比与生产任务单完全符合,所使用的每一种原材料与配合比要求完全一致,方可进行开机计量,保证出厂的每一盘混凝土都合格,分析打印报表,发现误差超出或虽在允许范围内,但连续或稳定负(正)偏,均应查找原因及时排除。
(2)搅拌:这是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任何一个小的错误或失误都会给后续的工序带来麻烦。应在控制室内操作平台上明确标识各种原材料的名称和规格,操作平台上明确清晰的标识,便于工人辨识。同时加强工人的业务技能培训,养成复核即自我纠错的习惯。
(3)运输:根据现场条件合理配备车辆,控制发车间距,做到现场既不压车,又能保证混凝土的连续供应,确保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混凝土搅拌运输在装车前必须将罐体内积水倒净,运输过程中保持罐体持续慢速转动,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并应根据气温和混凝土性能的不同,控制好入泵时间,在运输和泵送过程中严禁任意加水。
1.4交货检验 混凝土运至施工现场后,除了按发货单确认其品种、等级与数量外,尚需按规定进行交货检验。为适应条件的变化,应正确控制出厂拌合物的坍落度和缓凝时间,可根据不同条件采取加缓凝剂及二次掺加减水剂等措施。二次掺加减水剂必须确定掺加范围,现场掺加时要快速运转罐体,确保外加剂均匀掺入。
2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管理 企业员工和现场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混凝土是定时、定点、定量的体现在一个工程部位上,是连续的不可间断的半成品,它是由几十个自然的、机械的、人为的因素和环节而决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重要的,所有的岗位都是关键的,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主次之分。因为混凝土生产工艺是连续的作业方式,是半成品的生产,它还要经过1~2个月甚至于更长时间的养护,才能形成最终产品。所以混凝土生产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把员工的岗位培训当作主要工作来抓,把它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之首,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 完善技术服务工作的管理 由于许多施工单位的人员不了解商品混凝土与现场搅拌混凝土的特性差异,在施工工艺上经常出现不适当的做法;混凝土又是半成品,往往引起工程质量纠纷。因此,加强信息沟通和技术交流,搅拌站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非常有利于质量预控和关系和谐、融洽。作为商品混凝土搅拌站的技术负责人及现场员工应在每一个工程开工前,与施工单位、甲方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进行必要的沟通及技术交底,了解工程特点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安排,以便系统安排生产所用原材料、生产配合比、设备检修、运输车辆配备等,最大限度满足工程进度的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关于混凝土质量要求、浇筑后混凝土的养护环节等方面的问题,混凝土搅拌站技术人员要经常与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及时沟通,以利于施工单位的工程验收。与施工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混凝土集中搅拌是现代化建筑施工大生产非常先进的组织形式,是一个较大的联动机构,人员众多、工种与工序繁杂、机械设备数量较多、运行及维护技术复杂,只有通过自身的系统管理和挖潜扩能,才能使混凝土生产和输送组织更加科学化、效率更加高效化,使企业沿着健康的轨道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