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基础工业建设与建筑业也得到了速猛发展,呈现出一片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了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混凝土做为一种特殊的建筑商品在建筑市场内开始大范围流通。商品混凝土是建筑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时代赋予它的特殊使命。商品混凝土是将水泥、集料、水及根据需要掺入的混凝土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组分按一定比例,在搅拌站(厂)经计量、拌制,并用运输车在规定时间内运至使用地点,以商品的形式出售给用户的新拌制的混凝土拌合物。这种生产形式具有专业化、工业化大生产的特点,质量相对于现场搅拌的混凝土更稳定。集中搅拌有利于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有利于节约水泥和推广使用散装水泥,加快施工进度,减少粉尘、噪音等环境污染;也有利于文明施工和提高工程质量等优点,因而受到建筑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建筑工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随着大型工程、高层建筑以及新的施工工艺方法不断出现,对混凝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所以对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许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管理不到位,对商品混凝土的性能和管理特点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于商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特种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制生产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及质量通病诊断、防治等方面缺乏全面的技术知识,再加上混凝土本身又受到原材料、计量搅拌设备、环境因素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必须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与重视。下面就混凝土质量控制谈几点个人看法与业内人士进行探讨。
1. 原材料的选用与管理
混凝土是由水、水泥、砂、石子、掺合料及外加剂等材料均匀拌合而成。原材料的各种性能指标及质量状态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性能指标与质量。所以在选择原材料时,不能只注重原材料的价格,要全面考虑,精心选择,以其性价比为依据,充分分析各种原材料的综合指标,优良的原材料才是确保生产出合格混凝土的前提。
1.1水泥的选用与管理。水泥是混凝土中主要的成分,也是混凝土中的主要胶凝材料,它的质量稳定性是混凝土质量稳定性的关键。
1.1.1优先选用旋窑生产的水泥。立窑水泥由于生产工艺较为落后,大部分存在强度低,稳定性差,控制手段缺乏,管理落后等问题;而旋窑生产的水泥特别是规模较大的旋窑生产企业生产的水泥,其富余标号高,品质稳定,批与批之间强度与矿物组成波动小,有利于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1.1.2一般情况下,选用同一牌号同一厂家生产的水泥。在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由于同一牌号同一厂家的水泥各种性能指标比较一致,便于质量控制。但是,如果生产量比较大,考虑一家水泥供应商供应不及时、防止“停工待料”现象的出现,可以考虑两家质量稳定的水泥供应商。但必须注意的是:最多不超过两家供应商,并且以一家为主,另一家为辅的原则,水泥储存时不能混装混用,防止因水泥混用而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
1.1.3选用C3A含量低(〈6%)、细度适中、级配好的水泥。因为C3A含量高、细度大的水泥往往与混凝土外加剂相容性差,混凝土容易出现坍落度损失大的问题,同时,水泥细度虽然对强度有利,但是混凝土的收缩也大,还会引起塑性收缩裂缝。
1.1.4选用品质指标好的水泥。对水泥强度富余标号,水泥强度标准差,标准稠度用水量,初、终凝时间,对多数减水剂的适应性和坍落度损失等技术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
1.1.5与水泥生产企业保持良好的联系。及时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水泥供应企业,以利于水泥企业能够给于及时的技术配合与支持,使搅拌站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生产出合格高质量的混凝土来。
1.2集料的选用与管理。在选择粗、细集料时,应注意集料的强度、粒径、级配、针片状含量、含泥量、泥块含量、石粉含量以及各种杂质的含量。这些因素对混凝土的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如:砂石含泥量偏高,为保证原来的配合比强度不变,须增加大约5%的水泥用量;石子针偏状含量过高,会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易堵泵,并且降低混凝土强度。所以对骨料的质量要求必须严格控制,做到“一批一检”的原则。此外,为了保证砂、石子含水率稳定,可以搭设雨棚,防止含水率波动。
1.3掺合料的选用与管理。目前,能作为混凝土掺合料的材料主要是粉煤灰与磨细矿渣。由于是掺合料,它的各项品质指标往往不被生产企业所重视。其实不然,掺合料的品质指标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品质指标好的掺合料,可以改善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而品质指标差的掺合料,不但会恶化混凝土的各种性能指标,还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对掺合料各种性能指标的检测显得优为重要。众所周知:粉煤灰和矿渣都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工业废渣,在其形成过程中,一般未采取任何质量控制措施,因此,其性能指标波动较大,对混凝土的质量稳定不利,而且不同的企业生产工艺不同,形成的废渣化学成分也不一样,所以表现出来的性能指标也不一样。据此,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在使用掺合料时,一定先进行检测,合格后才可以使用,并且针对不同的工程,不同的部位,掺入量也不同。防止盲目使用,千篇一律,而影响工程质量。
1.4水的选用与管理。拌合用水使用自来水或不含杂质的天然水,不提倡使用混凝土处理后形成的循环水,因为其中含有混凝土外加剂等其它化学成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从而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更不提倡使用海水、含氯离子等成分的水源。
1.5混凝土外加剂的选用与管理。在现代大型工程、高层建筑中,混凝土外加剂越来越变成混凝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它的掺量很小,但是它对混凝土的影响很大,外加剂使用不当,会造成工程严重的质量事故与经济损失,所以在选择混凝土外加剂时要谨慎,不能只看说明书或听从厂家介绍,因为混凝土外加剂存在与水泥适应性的问题。在混凝土生产之前,要让外加剂生产企业来人在混凝土搅拌企业内部取部分水泥样去试配,试配好后送一部分外加剂样品到混凝土生产企业,混凝土生产企业接到样品后试验人员要亲自进行试验,是否与外加剂厂家试配结果一致,一致方可使用。有必要的话可以取样送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权威检测,确保外加剂与水泥的各种性能指标适应。选择外加剂厂家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选择售前、售后服务好的外加剂生产企业,这样便于沟通,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2. 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如果说原材料的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前提的话,那么混凝土的过程控制就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原材料合格,过程控制差,一定生产不出合格的高质量的混凝土,所以严格过程控制是十分重要的。生产过程的控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譬如:试验人员的素质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搅拌控制操作人员的素质与操作控制水平的高低、计量设备的准确性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性能指标。
2.1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与试验员要经常有计划地接受专业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在平常的工作当中,针对不同的原材料进行多次试验,如:配合比的优化、水泥与外加剂的适应性等,根据不同的原材料试配出一个经济合理的施工配合比,来指导混凝土的生产。混凝土配合比直接决定着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指标。一个经济合理的施工配合比是一个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根本。
2.2生产当天,试验人员要及时测出原材料(如砂、石子)含水率,并根据实际原材料含水率调整施工配合比。正式生产前,试验人员应到搅拌楼控制室认真复核输入计算机配合比的准确性,然后在施工配合比通知单上签字确认,并且监督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有违规操作行为,防止由于输入错误或操作违规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与质量事故。
2.3搅拌设备要定期保养、维修,计量称要定期效核、鉴定。在设备例行检查当中,搅拌机中搅拌叶片损坏的要及时更换;叶片与搅拌机内衬板间隙过大要及时调整;计量称计量不准确时,要及时通知有鉴定资质的单位效对,确保偏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只有保证了设备与计量称的完好与准确,才能确保所搅拌的混凝土合格。
2.4在生产过程当中,操作人员的操作控制是关键,其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状态。作为操作人员应该清楚地了解正在搅拌的混凝土的状态是偏稀还是偏稠,下一盘是否要进行稠度调整,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办法确定:(1)根据搅拌机重载时的电流与搅拌机空载时的电流差值。电流差值大,搅拌阻力就大,说明混凝土偏稠;电流差值小,搅拌阻力就小,说明混凝土偏稀。当然,操作人员首先要知道混凝土坍落度符合配制要求时的稠度对应的电流差值才行。(2)通过实际观察从混凝土搅拌机中卸料时,混凝土在漏斗壁上所挂混凝土浆的情况来确定。这两点都是从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当然,还有别的方法可以使用。无论使用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控制好混凝土的坍落度,控制好混凝土的各种指标,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 现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试验人员要与施工现场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并安排专职人员在现场指导与沟通,解决现场出现的实际问题,并把现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反馈回实验室,试验人员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配合比。现场开工前,要对现场施工技术负责人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把商品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混凝土交货检验取样方法(在搅拌车卸料的1/4~3/4范围内进行取样),施工现场常遇到的施工问题应该怎样处理以及养护方法等交代清楚。施工现场的施工质量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最后一道程序,所以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4. 结束语
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必须从混凝土整个生产施工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严密地控制,单方面的控制是不行的。要从人员素质、原材料、机械设备、计量器具、施工现场等环节进行控制,减少一切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客观因素,杜绝一切人为因素的影响。为确保混凝土质量,还需要强化质量管理意识,认真贯彻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只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与科学管理,才能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