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活性粉末、石英砂、钢纤维、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等材料的配制试验,分析并研究了石英砂在多级配骨料下不同水胶比、不同钢纤维掺量对RPC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各项性能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普通硅灰、粉煤灰、矿粉、聚羧酸减水剂代替特殊专用掺和料和专用外加剂配制RPC混凝土能达到客运专线RPC混凝土的验标要求。
关键词:活性粉末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研究
1前言
客运专线桥梁采用整体式人行道挡板时,由于振动荷载、风力及列车风载较大,使得挡板尺寸较大,自重较重;人行道盖板作为客运专线桥梁检查车的移动通道要承担相应的荷载,需增加其截面高度,自重也将加大。采用活性粉末混凝土,可大大减轻桥面二期恒载,提高桥面设施的耐久性,减轻安装难度。同时,由于活性粉末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并且在设计时留有足够的富余量,可保证在使用过程中构件不开裂,整体性较好,能够很好地满足构件的使用性能和耐久性需求。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全线附属工程构件在全路首次实现工厂化生产、自动化流水线作业,就是为了确保RPC混凝土超高强、低脆性、耐久性优异的前提下,混凝土制品的外观要达到内实外美。在此,笔者对选用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多级配骨料(石英砂)、钢纤维、硅灰、矿粉和粉煤灰复合多掺技术配置RPC混凝土进行了试验研究。
2 技术攻关
(1)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是继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之后的又一种超高强度、低脆性、耐久性优异并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型混凝土。但由于RPC混凝土一般需掺入特殊掺合料和专用外加剂(掺量大,占7%左右),导致RPC混凝土成本偏高。
(2)由于RPC混凝土水泥用量大,每m3RPC混凝土碱含量大于6kg/m3,所以,在水泥水化过程中,C3S和C2S水化生成C-S-H凝胶的同时,形成了大量的Ca(OH)2。Ca(OH)2是一种极易溶解的物质,在水化初期往往存在于混凝土的游离水中,在混凝土凝结硬化早期,随着混凝土的干燥,结构内部含Ca(OH)2浓度较高的游离水会逐渐沿着内部毛细孔向外迁移,以补偿表面被蒸发掉的水分,将溶于其中的Ca(OH)2带出,到达混凝土表面后,Ca(OH)2与空气中的C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物CaCO3附着在混凝土表面上,这种现象俗称泛碱,使得RPC预制板外观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3 技术路线
(1)采用硅灰、矿粉、粉煤灰多掺技术替代特殊掺合料。
(2)采用非引气型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消除有害气泡。
(3)采用以下技术措施优化混凝土配合比:①选用最大粒径为1.0mm的石英砂为多级配骨料,提高了混凝土的匀质性;②通过提高组分的细度使RPC内部达到最大填充密实度,将材料初始缺陷降至最低;③在成型过程中振动频率应达到50Hz以上,减少空隙,并通过雾室加温(30℃~70℃)养护来加速活性粉末的水化反应,强化水化物的结合力,同时避免蒸汽养护产生冷积水附着于RPC板引起泛碱现象;④掺入细而短的钢纤维,提高混凝土的抗弯折强度,从而有效地克服了普通高性能混凝土的高脆性;⑤采用低水胶比(0.13~0.16)控制最小用水量,显著提高混凝土强度及耐久性,同时避免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Ca(OH)2由于混凝土表面缺水被混凝土内部多余的游离水带到混凝土表面,与空气中的CO2和H2O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附着在混凝土表面,造成泛白,因此还要在养护过程中相应采取保水措施;⑥采用低碱水泥和含碱量低的聚羧酸高性能外加剂,尽可能减少每立方RPC的总碱含量。
4 试验方法
通过活性粉末混凝土(RPC)的配制试验,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研究水胶比、高性能减水剂、钢纤维和硅灰的掺量对RPC抗折、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在考虑强度指标、造价及施工方便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性粉末混凝土最优配合比,从试验工艺上解决产品外观质量通病。
5 原材料的选择及技术指标
配制活性粉末混凝土用原材料及混凝土技术指标如表1~表3所示。
6 RPC配合比设计
6.1配合比设计需考虑的几个问题
根据RPC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技术路线,进行配合比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采用合理粒径多级配石英砂替代粗骨料,尽可能消除集料与浆体间的微裂缝、孔隙等缺陷;
(2)采用最大密实理论模型原理,选择不同直径多种材料填充球体间的孔隙,从而达到最大密实状态;
(3)掺入钢纤维增大RPC的韧性和延性。
6.2 配合比设计参数的优选
综合配合比设计需考虑的3个问题并结合相关资料,以及对外实地考察学习后,反复试验成型大量试件,优选出了进行配合比设计的相关参数。
(1)确定RPC的表观密度。随着石英砂、钢纤维的掺量不同其密度在2400~2450kg/m3范围波动;
(2)水胶比。随着外加剂的性能、搅拌机的转速和各材料的配比不同,水胶比确定在0.13~0.16之间均可;
(3)依据RPC的抗折强度>18MPa,同时考虑施工工艺以及搅拌机的性能,能否将钢纤维搅拌均匀分布于拌和物中,钢纤维的掺量在100~140kg/m3为宜;
(4)基于出机后拌和物的工作性能和制品要达到外观光滑,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700kg/m3;
(5)硅灰、粉煤灰因需水比较大,在水胶比不变时需加大外加剂的掺量。有文献证明硅灰掺量对RPC的抗折强度影响不明显,但抗压强度明显提高;粉煤灰掺量过大,会降低RPC抗压强度,但后期能提高其抗折强度。
6.3优选RPC混凝土配合比
针对RPC盖板设计抗压强度>130MPa,抗折强度>18MPa的要求,将硅灰、粉煤灰、矿粉、石英砂确定一个合理的固定掺量。通过变化水胶比(提高抗压强度)和钢纤维掺量(提高抗折强度),同时拌合物的工作性满足施工要求(坍落度150~200mm),拟定了3个试拌配合比(如表4所示),并制作了大量试件和样品,采用不同的养护工艺(高温蒸养、雾室加温养护),最终制出了高品质的RPC盖板成品。
6.4配合比设计试验结果分析
通过固定硅灰、粉煤灰、矿粉、石英砂和外加剂掺量,变化水胶比、钢纤维掺量的对比试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RPC的抗压强度是随着水胶比的减小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水胶比有利于RPC抗压、抗折强度显著增长。但水胶比过低时,会导致拌合物流动性较差,施工困难且拌合物易风干,RPC板成型后会带来外观质量缺陷;
(2)钢纤维掺量依据设计抗折强度大小在1.0%~2.0%体积比时RPC的强度得到明显提高,试件破坏时裂而不散,延性性能好。但随着掺量的加大,钢纤维对RPC抗压强度影响不大。在试验过程中观察到掺量3.0%的钢纤维搅拌成型较为困难,易抱团,给施工带来麻烦;
(3)有文献资料证明在一定范围内硅灰、外加剂掺量增加可以提高RPC的强度,但超过一定范围时强度反而下降。这里要说明表中3个编号的RPC配合比成型后其试件的性能指标都满足设计要求的抗压、抗折强度、弹性模量、氯离子渗透系数、抗冻性能等参数,均可用于生产RPC盖板。
7 结论
通过严格控制材料质量,大量配合比对比试验,重视试验工艺,控制好每道施工工序,可以在不用特殊掺合料的情况下试制出了高品质的RPC盖板制品。经过检验,各项性能满足(科技基[2006]129号)《客运专线活性粉末混凝土(RPC)材料人行道挡板、盖板暂行技术条件》要求。